新闻中心

News Center

当前位置:首页新闻中心厦门盈亦漂流

厦门盈亦漂流

更新时间:2025-07-25点击次数:11

一、启程:奔赴山野的召唤

清晨6点,厦门的天色尚未透亮,大巴已载着全公司40余人驶向龙岩。车窗外的城市轮廓逐渐褪去,取而代之的是闽西层叠的青山与缭绕的晨雾。三小时车程中,导游小陈用“福建第一漂"九溪庐的传说吊足胃口:“320米落差,100层楼高的俯冲,河道藏在原始森林里,连阳光都挤不进来……"

2
7

。后排同事老李嘟囔“这哪是团建,分明是特种兵训练",却悄悄系紧了鞋带。


抵达培斜村时,森林水乡的景致瞬间消解了疲惫。彩虹山前的3D彩绘让女同事们化身“打卡狂魔",而男同事们则对“天际线滑板车"跃跃欲试——从海拔800米的山顶俯冲而下,风声呼啸中,整片森林在余光里化作绿色漩涡

4
7



二、漂流:在尖叫与静默间切换的40分钟

下午1点,我们全副武装站上起漂点。救生衣的闷热被头盔的束缚感加剧,但踏入皮艇的瞬间,山泉的凉意已从脚底窜上脊背。

第一段:失控的“下饺子"
工作人员用铁钩将皮艇逐个推入河道,同事小王称之为“下饺子仪式"。五米直线坠落的刹那,失重感如无形之手攥紧心脏,耳边只剩水浪的轰鸣与自己的尖叫声。睁开眼时,湍流已灌进领口,后背重重撞上艇沿——这才明白攻略里“抓紧安全绳"绝非客套

5
9


中段:森林的温柔陷阱
连续七个急弯后,河道忽然平缓。两岸的桫椤与古藤垂入水中,阳光透过叶隙洒下碎金般的光斑。我们瘫在艇上喘气,却见一只松鼠从枝头跃过,抖落的露珠正巧砸中眉心。这一刻,“天然氧吧"不再是一句广告词:每立方厘米7万个负氧离子,让每一次呼吸都像在清洗肺叶

2
7


终章:浪尖上的团队密码
最后50米的大落差前,岸边警示牌赫然写着“手没抓稳会飞出去"。犹豫间,隔壁艇的95后实习生大喊“勇敢牛牛,不怕困难!",全队哄笑着接龙“奥利给!"——当皮艇在瀑布边缘腾空而起时,四只手同时拽住了我的救生衣肩带。水幕中,那些平日会议室里沉默的面孔,此刻都扭曲成相似的狂喜

5
6



三、漂流之外:山水间的烟火气

傍晚的培斜村弥漫着油炸烊鱼的香气。当地老板端上“龙岩三绝":清汤粉的醇厚、什锦的甜脆、冷泉鱼的鲜嫩,佐以客家米酒的辛辣。微醺时,财务部刘姐举杯感叹:“上午还怕翻船,现在倒想翻掉KPI的船。"众人哄笑中,篝火映亮了一张张褪去职场面具的脸

3
8


夜宿听泉居,溪流声代替空调白噪音涌入耳膜。半梦半醒间,恍惚听见市场部的小张在阳台哼《水手》:“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……"


四、反思:漂流隐喻的职场与人生

  1. 失控与掌控的辩证
    激流中试图“控制方向"只会让皮艇打转,唯有顺应水流、调整重心才能破浪。这像极了季度冲刺时的团队:过度干预反失效率,信任协作方得突围

    9


  2. 恐惧的阈值突破
    新人员工小林在第三个落差后突然沉默——后来才知她恐高却硬撑全程。回程大巴上,她主动申请牵头下月项目:“比漂流简单多了。"可见挑战的馈赠,常是重新校准的自我认知

    5


  3. 自然的疗愈力
    当都市人习惯用屏幕丈量世界,漂流将五感暴力重置:水的触感、松脂的气味、浪的声响……这种原始刺激,或许正是现代职场倦怠的解毒剂

    2
    7



攻略补遗(给后来者的实用贴士)

  • 物理准备:防水袋装手机(记录表情包)、速干衣防寒,别穿拖鞋(激流会卷走它)

    6
    8

  • 心理建设:尖叫与发抖并不可耻,九溪庐每年10万游客的翻船率仅0.3%

    7
    9

  • 文化延伸:若时间充裕,可搭配永定土楼(40分钟车程)完成“野性与文明"的双重体验

    7


结语
龙岩漂流像一场精心设计的隐喻剧场。当我们在浪花里笨拙地划桨、狼狈地呛水、又大笑着互相泼水时,那些KPI、OKR铸就的隔阂,正被山泉悄然溶解。回程时,人事总监在群里发了一张抓拍照:十几只湿漉漉的手叠在终点礁石上,配文“2025夏季战役指挥部"。我想,这就是漂流的意义——它让我们在失控中找回掌控,于恐惧里发现勇气,最终明白:所谓团队,不过是愿意共同“湿身"的一群人。